“还有什么吗?关于这位范安达先生?”
迪恩巴奎特非常了解自己的偶像,几乎不假思索的说道,“范安达先生还学过象形文字,发表过许多关于重大考古发掘的报道。
借助于科学仪器,他推断1910年代出土的一个所谓四千年前埃及墓穴碑铭,其实是一件赝品,这一事实后来被古埃及学家所证实。
此外,范安达还驳斥了关于泰坦尼克号不会沉没的断言,并促使他的手下赶赴现场报道这次海难——这是一个世界性的抢先发布新闻的范例。
另外,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范安达甚至给自己配备了军事地图,并从中查找战斗线索,他竟然预见了后来的几次重大战役,并提前指派他的记者实地采访。
《纽约时报》在范安达先生领导下的这一时期的新闻报道在业界一枝独秀、无与伦比,也为日后时报的卓著声望贡献良多。”
斯皮尔伯格点了点头,换了个话题,“《纽约时报》成立上百年,多次参与到重大的历史事件中,你能举几个例子吗?”
迪恩巴奎特摊开手,“当然,就拿《纽约时报》诉沙利文案为例,当年美国联邦最高法院对该案的判决堪称美国新闻史上里程碑式的判例,由此确立的‘实际恶意’原则事实上导致美国各新闻媒体在批评国家公职人员方面获得几乎不受限制的特权。
1960年,《纽约时报》刊登一则广告,谴责南方几个地区对黑人平权运动的压制,并且指责阿拉巴马州蒙哥马利市的警察执法不公。
蒙哥马利市的公共事务专员沙利文提起诉讼,认为广告侵害了他的名誉权,并要求法院判决《纽约时报》向他赔偿五十万美元。
时报不服判决,上诉到联邦最高法院。
当时的布伦南首席大法官认为:阿拉巴马州宪法在保护言论自由方面存在缺陷,公共官员因公务行为受到批评,其针对批评所提起的诽谤诉讼中,州法院未能保护宪法第一和第十四修正案所要求的言论和表达自由。
因此,法院最终判决,本案被告沙利文提供的证据在宪法意义上不足以支持对其有利的判决,这一判决,不仅适时挽救了《纽约时报》,还推动美国新闻界真正担负起监督zf、评判官员的职能。
按照美国宪法,美国联邦zf立法权属于国会,执法权属于行政,司法权属于法院,这三者相互独立。
如果zf要管制新闻,执法部门必须有法可依。
在两百多年的美国历史上,美国联邦zf和新闻界的冲突持续不断,但始终处于下风,其关键的原因就是宪法第一修正案的存在。
美国的记者被称为无冕之王,原因就在于全美百千种行业中,能得到宪法保护的只有新闻业——这一独特的地位也让记者成为制约和监督美国zf、保障民权的核心和中心力量。”
然而,迪恩巴奎特的这个案例并没让斯皮尔伯格露出笑脸,扭头跟两位编剧私语了几句,歉意的笑了笑,“巴奎特先生,你应该有了解,电影的剧情需要张力,这个案例显然不能提供剧情推动需要的刺激点,还有没有更富有冲击性的案例?”